|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巨鹿历史文化的价值

巨鹿历史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巨鹿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巨鹿历史文化的价值

  长期以来,巨鹿历史文化一直插着燕赵文化的标签,被燕赵文化替代着。

  巨鹿历史文化与燕赵文化有相同部分,但相同比小于差异比。巨鹿历史文化与燕赵文化曾有过交融融合的历史,或是说它们相互间曾经发生过替代关系,但作为比邻文化、姊妹文化,二者一直在华夏文化的躯体上比肩而行。元朝时,巨鹿历史文化的后来者邢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的原生文化,对元朝帝国文化的形成发生过无人可及的作用。

  一、巨鹿历史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一、巨鹿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大系中的始创文化之一。巨鹿古地的大陆泽曾是尧舜禅让大位和建都居住之地,有5000年的历史;商朝 “祖乙迁耿”建都巨鹿古地的庇地,历时80余年,至今有3500年历史;商纣王虽然名声不佳,但作为恶行的“肉林酒池”的沙丘离宫,也是巨鹿历史文化中虽不光彩但实际存在的一页文化。

  周朝灭商后,周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封邦建国,在巨鹿古地上应运而生的邢国,成为70个侯国之一,邢国的建立无疑是巨鹿历史文化降生人世后的无可非议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标点,至今3100年。首先巨鹿古地的邢国和燕国是同一时期的姊妹国。燕国建立于公元前1045年前后,是周武王在世时所封的侯国,邢国建立于公元前1040年间,为周公(旦)东征之后周公所封,晚燕国6年左右的时间。邢、燕二国虽然分属周朝的两次分封,但二者相距6年时间,几乎是同时建立,应当视为同一时期的侯国。其次巨鹿古地的邢国比燕赵文化中的重要构建国赵国早建立640年。赵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战国七雄”之称,赵人的祖先因帮助周王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封于赵城,赵后投奔晋国,渐成望族,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赵国才始建立,而邢国在赵国建立之前已经灭亡,二者建立的时间相差640年。再次巨鹿古地的邢国是西周文化的创建国之一。邢国是周公四子姬苴的封国,分封时姬苴3岁,封建之初周公为子代劳管理国家,并一直把邢国作为创建周文化的试验地,精心耕耘。邢国历时400年,经西周、春秋两个时期,是西周文化全盛时期的试验地、发祥地和样板地,公元前480年孔子曾专程来巨鹿古地寻求周礼,从大陆泽腹地到西部山区,都留下了这位先贤的足迹。足见巨鹿历史文化在西周文化中的地位。而西周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构件。

  第二、巨鹿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一个内容丰实的文化元素。邢国前期,古巨鹿平原与周王朝宗室的关系异常密切,巨鹿历史文化异军突起借势发展率先成为先周文化产期中最早孕育催生、瓜熟蒂落的文化,拓展丰富了华夏文化的容量和空间。从政治上讲,古巨鹿平原地区是最早践行、完善周室宗法礼制和效法宗室最好的诸侯国地域之一,周王室把邢侯国地域作为统治太行山东麓众诸候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准予邢侯享受周王室的待遇,命其代周王巡视其它国家,接受礼拜,处理国家事务,频繁的政治活动孕育出良好的政治文化,使其成为周王朝政治文化的先行者和被效仿者;从经济上讲,古巨鹿平原率先发展、完善“井田制”,经济的腾飞,带来政治文化的繁荣,巨鹿古地由此成为平原农耕文化、旱地农耕文化的先驱,而与邢国同时存在的北部的燕国则相对落后许多;从文化上讲,古巨鹿平原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入地,它地处中原与燕北地区的南北要塞,受燕、狄、晋、齐、鲁多种文化的撞击、浸润,最终自成一派,一枝独秀,为后来燕赵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基体和生存的营养。

  第三、巨鹿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张力的文化。巨鹿历史文化诞生于先周(邢国),发展于汉唐,影响于元明,纵驰3000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张力的文化元素。邢国灭亡后,巨鹿历史文化借体还魂发展自己。一是借助赵国的新生,加速与三晋文化的融入,汲取晋文化中的创新思想,摒弃消沉、固化成分,在巨鹿历史文化中注入了改革进取意识;二是借助赵国“胡服骑射”的改革举措,加速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与巨鹿历史文化的融入,使巨鹿历史文化具有了多元文化元素;三是借助北邻中山国的兴起,完成民族宽容、民族和解意识的升华,巨鹿古地人在阶级压迫和民族争斗中,以生命的牺牲换来了民族融合文化的觉醒,这为后来巨鹿古地常山国、后赵国的建立,为宋、金、辽、蒙古(元)混战时期多民族的融合,提供了文化道德的支持,民族融合文化是巨鹿历史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张力的部分。

  赵国时期,巨鹿大陆泽的广大地区,成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和游牧文化的试验地,他建设的华丽恢弘的沙丘离宫,雄伟壮观的巨鹿郡镇(当时比县小),为巨鹿历史文化增光添色。秦朝初建时期,巨鹿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由此而起,巨鹿郡存世800余年,独领风骚。秦末时期,秦始皇病逝沙丘,项羽大战巨鹿,使巨鹿历史文化达到了第一个辉煌点。两汉时期,儒学文化、佛学文化、道学文化、桑织文化、图畿文化在巨鹿古地异军突起,风起云涌,构成了巨鹿历史文化的第二个辉煌点。

  唐后宋初,巨鹿历史文化进入了一个相对休眠期,多数时间掩没或隐身在中原文化中。宋代始,古巨鹿之地长期处于宋、金、辽、蒙(元)民族争斗的混战碾轧状态,巨鹿历史文化在生命的夹缝里寻机生存,顽强发展自己。元朝建立前后出现的以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等“邢州五杰”为轴心的古巨鹿文化的载体,借助忽必烈的力量,把巨鹿历史文化这粒鲜活的种子,不失时机地植入了成吉思汗后人的心中,使原本先天不足的游牧文化找到了本,巨鹿历史文化的后继者邢(台)文化借题发挥成为元朝的主流文化,进而影响了元朝的整个国家。

  二、巨鹿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质

  巨鹿历史文化是指发生、发展在古巨鹿地域及其附近地区并长期主导其地方社会意识行为的文化,它包括巨鹿历史文化的文化体系、文化载体。

  巨鹿历史文化体系是以民本思想为主线而长期形成并影响社会发展的为民和惜民的两大文化理念。从体系内容上讲,它有齐鲁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成分,有三晋文化中法家思想的元素,有中原文化中的黄老思想,又有西域文化中的佛家意识,内容纷繁、多元,但民本思想和民本意识始终是巨鹿历史文化体系中最基本的框架结构,以此构成文化体系,这是巨鹿历史文化不同于它地文化特别是燕赵文化的一个特征;从体系外载形式上讲,巨鹿历史文化有道、儒、佛三教融合的色彩,但细分之,古巨鹿人的佛学意识厚于儒学,而道学意识又厚于佛学,表象事佛实际为道,偏于“道”是巨鹿历史文化的正色;从体系的传承和发展轨迹上讲,巨鹿古地人在传承自己文化习俗时,习惯先入佛门、后借儒学,进而实施“道”政的发展轨迹,比较典型的代表有唐朝的魏征、僧一行,二人先后相距30年,选择的人生路径一脉相承:出家(事佛)、辅政(儒学)、倡本(道家的民本思想)。

  巨鹿历史文化的载体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地域载体,巨鹿历史文化涵盖的地域范围,应该是以古巨鹿为轴心,覆盖古巨鹿郡地域的范围,相当现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冀州等南运河以西,临漳、邢台、赞皇太行山山脉以东,古漳水以北的地方,其面积要大于古赵国和古燕国;其次是朝都古城的载体,除了商都、邢国都、赵襄都、常山国都、后赵国都外,在巨鹿历史文化覆盖地上南面有三国的邶都,东面有清河国、南宫国、信都国、安平国都等;其三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载体,主要有祖乙迁庇、沙丘之谋、巨鹿之战、黄巾大起义等;其四是重要历史人物的载体,主要有远古的尧舜先帝,商代祖乙,周代邢国的姬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扁鹊、李牧,秦未的秦始皇、项羽、李斯,常山国的张耳,汉代的丝纺机发明家陈宝光妻,著名司法官舒路温、军事家耿弇、大儒士张臶、农民起义领袖张角,晋宋时期的高僧道生,后赵的石勒、佛图澄,唐朝的魏征、宋璟、僧一行,元朝的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清朝的张绍先、杨思圣等,他们是巨鹿历史文化中绵延数千年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巅峰的支点。

  由此得出结论,巨鹿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质:崇尚民贵君轻,倡导经世致用,适应环境注重创造。其形成的根源,一是周朝正统文化的积淀,主脉是黄老学说;二是战争环境的挤压,自2600年前邢国衰落起,巨鹿古地一直成为战争的创伤之地,适应生存环境,转变生存理念,创造生存文化,自然成为巨鹿历史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是边郡文化的影响,边郡文化主要是狄人文化、蒙古文化、金辽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渗透、融入,强化了巨鹿古地人经世致用的意识。

  关于巨鹿历史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联系:巨鹿历史文化与儒学文化的联系,巨鹿历史文化接受儒学文化源于春秋齐鲁时期,发展于两汉,全盛于唐,但宋朝之后,巨鹿古地较长时间处于战乱,社会教育特别是儒学教育体制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儒仕学子,被迫出走或出家,社会儒学人才出现断档或掉线的问题,直到清未,古巨鹿人始终未能弥补这一历史的缺憾。巨鹿历史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联系。道家文化是巨鹿历史文化的基脉。道家文化在巨鹿历史文化的发展中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奠基阶段,此阶段发生在先周时期,内容是黄老学说;其次是提升阶段,此阶段发生在两汉时期;其三是转化阶段,此阶段发生在隋唐时期,巨鹿历史文化在接受佛教文化的同时,开始对自己原有的道教文化进行清算,为宋朝的道教中兴聚集能量;其四是道学的理化阶段,此阶段发生在宋未元初时期,宋朝汉族统治阶级懦弱无能,北方外族强悍,身陷外族欺辱窘地的邢地人,在坚持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道学的理化变革,道学文化向实用化、科学化、惠民化发展。巨鹿历史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联系。佛教文化进入巨鹿是东汉初年的事情,进入时间早,其影响并不大,巨鹿地人学佛、用佛但不信佛,真正信得是道,是道术。因为巨鹿古地是道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道文化是本地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基础,佛是外来的,相比之下佛教在巨鹿历史文化中只是一个构成成分,而不占主导地位,所以巨鹿人把佛与道连在一起,称为“佛道”,实际拜佛是形式,参道为实。巨鹿历史文化与三晋文化的联系。古巨鹿与三晋比邻,是三晋文化输入最早的地区,巨鹿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三晋文化的影响,但三晋文化中的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 、兵家思想并没有完全被巨鹿古地人接受,即使后来晋统治了巨鹿地、赵国建都巨鹿地后,巨鹿人依然固守着自己的黄老思想。巨鹿历史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巨鹿历史文化属于中原文化的分支。相比较,巨鹿历史文化“纯”度大,是原始的“土文化”。原因是,巨鹿古地在中原的边缘,处在多种文化的侵润之中,经过长时间的辨析、比较,做到了自有的文化固守,外来好的文化吸收,浑然天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巨鹿历史文化与燕赵文化的联系。巨鹿历史文化与燕赵文化同属不同种,二者在历史上有重叠、交叉、替代的情景,但文化的内核不同,燕赵文化的核是游牧文化,比较典型的人物是胡服骑射政策的倡导者赵武灵王;巨鹿历史文化的核是黄老文化,比较典型的人物是以魏征为首的以民为本派,这就是二者相邻而不相同的原因。

  三、巨鹿历史文化的发扬问题

  巨鹿历史文化基本特质告诉我们,巨鹿人尊崇的文化是最为原始的民本文化,原始的文化往往是最基本、最有活力、张力的文化,为此我们应当注意巨鹿历史文化的发扬问题。

  一是发扬崇尚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崇尚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是巨鹿历史文化的精髓,数千年来古人们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唐相魏征、宋璟,后周国君柴荣,元朝开国功臣刘秉忠、丞相张文谦、重臣郭守敬,清朝名臣张绍先、杨思圣和阁老魏裔介,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死守民本思想,为此他们不怕丢官,不怕杀头。唐相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句比喻百姓的重要,他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200余条,几乎都是“为民请愿”的内容,他帮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的同时,也把巨鹿历史文化固守的民本精神发挥至顶极。

  后周皇帝柴荣,是从巨鹿大陆泽走出的庄稼汉,他不忘民本思想,做了许多让史家称道的事情。他当皇帝后,广泛收罗人才,大力推行改革,在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在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他破除陈规,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他禁私度僧尼,停废寺院 万余所,使6万之众的僧尼还俗为民,他让朝延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造钱币,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柴荣一生为民着想,就连他死后也不扰民,实行瓦葬。后人称他为一代明君。

  历时数千年,巨鹿古人们为什么像传接力棒那样,一直固守着民本精神呢?原因就是巨鹿历史文化在背后发挥着作用,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连结着古巨鹿一代又一代人,使之世代相袭。

  二是发扬经世致用的学理理念。我们常讲,巨鹿古人有务实的传授,所谓务实,就是巨鹿历史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学理理念,传授就是巨鹿历史文化。东汉人张角借用医术传教,最终领导了黄巾大起义,相信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否则仅靠骗术,动员不了几个人。唐代的僧一行,他在天文、历法、仪器制造、数学和印度佛经翻译等方面都有很大功绩,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卓有建树的著名天文学家和佛教密宗派的领袖。他一生中最突出的贡献是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视运行速度变化的规律,推翻了前人恒星不运动的结论,成为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提出恒星自行移动的观点早一千年。一行创造的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法公式,不仅对天文计算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所以说,经世致用的学理理念是古往今来的巨鹿古地人聪明于世、聪明于人的诀窍之门。

  三是发扬适应环境,注重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巨鹿古人饱爱战乱之苦,切知适应环境,自强不息的生存要诀,所以巨鹿古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顺境还是逆境,都能顽强坚守,四海为家,做出骄人的业绩。僧一行、释道生虽然都是出家的僧道之人,他们历经艰辛,自强不息,在佛学上道学上历法数理学上终成正果,名留史册。巨鹿古地是边郡之地,在与多民族的交往中,学会了礼让,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创造。由此,创造成为巨鹿古地人的一种习惯、一种传统,最终梳理为一种文化。创造意识是巨鹿历史文化中经久不衰的命门。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